从 “哪吒上户口” 之争看其文化形象版权归属
2025-02-11 16:58:05
浏览:112次
近来,多地争着给哪吒上 “户口” 的新闻引发热议。哪吒这一深入人心的文化形象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巨大的商业潜力,其版权归属背后的法律问题错综复杂,亟待梳理与探讨。 哪吒形象源远流长,在民间传说、古典文学作品中历经数百年的沉淀与传播,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。从《封神演义》中脚踏风火轮、手持乾坤圈的英勇少年,到《西游记》里与孙悟空斗智斗勇的天庭神将,哪吒的形象在不同文学载体中逐步丰富、定型。这种基于民间文学艺术传承而来的形象,本质上属于公有领域的文化资源,任何地区都可以从地域文化特色出发,对哪吒形象进行挖掘、传承与发扬。 然而,当哪吒形象进入现代商业文化领域,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。随着影视、动漫、游戏等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,哪吒形象被不断创新演绎。依据著作权法,创作者对其独立创作完成的作品享有著作权。以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为例,这部电影塑造出了一个极具个性的哪吒形象,黑眼圈、玩世不恭又内心善良的人设,搭配独特的美术风格和剧情设计,这些全新的元素构成了受法律保护的独创性表达。电影制作方对这个版本的哪吒形象在其创作范围内拥有版权,他人未经许可,不得擅自使用这些具有独特标识性的元素,如魔童哪吒的特定造型、口头禅等。 在现实中,“哪吒上户口” 之争背后,往往是各地对哪吒文化资源商业开发权的争夺。一些地方可能会基于当地与哪吒相关的历史遗迹、民间传说等,开发旅游项目、文创产品,在这个过程中,若使用了现代演绎作品中有版权的哪吒形象元素,就可能引发法律纠纷。例如,若某景区在宣传海报中使用了与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中高度相似的哪吒形象,且未获得授权,就涉嫌侵犯版权方的著作权。 当前,界定哪吒形象版权归属面临诸多挑战。一方面,民间文学艺术与现代演绎作品的界限模糊不清。传统哪吒形象的元素在不同版本创作中反复出现,如何区分哪些是公有领域的通用元素,哪些是具有独创性的新创作,在实践中难以判断。另一方面,随着新兴技术发展,如 AI 生成哪吒形象、数字藏品中的哪吒形象等,这些新形式的版权归属在法律上尚无明确规定。例如,AI 生成的哪吒画作,其创作过程涉及算法、数据等复杂因素,难以简单套用传统著作权归属规则。 哪吒文化形象版权归属问题,既关乎文化传承,也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。各地在挖掘、利用哪吒文化资源时,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,避免陷入侵权纠纷;立法部门需加快完善相关法律,填补新兴领域的法律空白;司法部门则要在审判实践中,根据具体情况,准确判断版权归属,平衡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,让哪吒这一文化瑰宝在法治的保障下,持续绽放光彩。 在版权与知识产权方面,请咨询九条象临沂律师咨询平台。
免责声明:
本站部分内容系作者结合相关知识汇总而来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亦不代表任何平台立场,如若内容涉及侵权或错误和其他问题,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删除!
上一篇:收了钱,把老同学骗去缅甸搞诈骗